第359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,世界的都是大明的-《大明景泰:朕就是千古仁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要多多增加社学数量,扩大现有社学规模,并从民间遴选出更多的老师。”

    说到这里,朱祁钰笑道:“朕这些年,收养了百万孩子,已经有二十几万长大了。”

    “读书的很多,去民间当一个老师,绰绰有余。”

    “尤其很多女孩,去当老师是最好的。”

    “等景泰三十年,扩大社学规模之后,朕就将这些老师,派下去,哪里缺老师就去哪里当老师。”

    当初皇帝就说了,收养孤儿,就是为了教育和医疗。

    时间过得真快呀,距离景泰十年,已经过去十九年了,后天就是景泰二十九年了。

    “规模较大的社学,要有球场,要有球,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打球玩。”

    “还要养一匹马,让孩子们会骑马。”

    “一旦有一天,受征召上战场,不至于什么都不会。”

    “这些费用,都从地方教育资金里出。”

    就是本地商人出。

    “当然了,出教育资金的商人,是本地的大商人,年盈利在100万以上的,小商人没几两肉,大商人赚的太多了,这也是平衡之道。”

    “若地方年盈利100万以上的商人较少,那么就适当调低标准。”

    “若有人故意控制盈利规模,或逃避缴纳教育资金的,不要杀,贬为奴隶,去乌斯贜挖山去,家产充公。”

    “李秉,你来负责。”

    李秉做事周到,肯定不让那些商人钻空子。

    “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啊。”

    “民间孩童数量激增,首要保证儿童医生的数量,其次要保证儿童必需品的供应,然后就是社学的质量和数量。”

    “即日起,社学改为小学。”

    “民间各村,必须最少有一个小学,数量不限,鼓励民间大户人家,出资办学。”

    “争取让所有孩子,人人都能上学,是必须上学!”

    这一点朝臣上下都非常支持。

    “明年开始,内帑出一千万,中枢出一千万,用作教育资金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道:“学生用的教本,最好人手一套。”

    “最好每个小学都有乐器教室、绘画教室、机械教室、实验教室。”

    “要有大操场,用作体育运动、练习骑马。”

    “必须要有图书馆,课外读物最少有一千本,少的就让富户捐,简单的经义,必须放在图书馆里。”

    “并严格限制,报纸上的不良信息,进入校园。”

    “像乌斯贜、青海刚刚并入大明不久的省份,要扩大社学数量,让孩子们说汉话,不许再说臓文和蒙文。”

    朝臣又增加很多建议。

    “朕觉得,最重要的是提升口才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认真道:“你一肚子本事,却说不出来,有什么用?”

    “陈嘉猷带来的西夷,朝廷刚安置了工作,他们就如鱼得水,原因是什么?”

    “会吹牛!”

    “他们有多大本事朕不知道,但吹牛个顶个的厉害!”

    “这就是口才!”

    王复哼了一声:“那种华而不实的人,要他们有什么用?陛下若让天下孩子变成那般,那岂不遍地是骗子?”

    “朕没说是都要会吹牛,而是会表达,勇于表达、善于表达。”

    “明人是什么性格?内敛、踏实、勤劳。”

    “再看看西夷,他们是开放、会吹牛,嘴上功夫了得,落到实处能有十中一二就不错了。”

    “但给人的观感却是,他们很全能,什么都会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道:“所以,朕希望孩子们,会表达,但不能过于浮夸,像欧罗巴人就浮夸,这一点不可学。”

    朝臣琢磨着皇帝这番话。

    “陛下所言甚是。”

    边永出班:“微臣安置欧罗巴人才的时候,他们吹得天花乱坠,结果落到实处,真的不行。”

    “但咱们的工人被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。”

    “然后顺着人家的思维走。”

    “这点是优点,同样也是巨大的缺点,华而不实,成不了大事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却认为,老实人最吃亏。

    不会表达的人处处吃亏。

    但是,那是人家的体制决定的,他们什么都要需要用嘴说,而不是应试教育,就造就口才好,华而不实。

    这年代还算内敛的,越发展越能吹牛,其实满肚子是屎,狗屁不是。

    “升教育司为教育部……”

    话没说完,就遭到群臣的反对,一旦变成八部,行政成本直线提升,教育司已经够用了,不用再多一部了。

    问题是教育变部,农业是不是要变部啊?商业司呢?垦殖司呢?

    “罢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息了这个念头:“兵部下设陆军司和海军司,这一点没异议吧?”

    韩雍表示没意见。

    议论一番后,马昂忽然笑着问:“陛下,您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,哪个更好?”

    “若朕看,自然是咱们的画寓意更深。”

    “但西洋画更加易懂,民间百姓更喜欢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笑着拿出一本奏疏:“这是李匡给朕上的密奏。”

    “西洋画在民间快速发展,李匡认为名字不合时宜,该改名为东北画。”

    “毕竟东北是一块新地嘛,历史短暂,除了辽金,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。”

    “就得人造历史嘛。”

    “他就想着,把西洋画变成东北画。”

    “给东北创造出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,让生活在东北的人知道,他们的祖先就是汉人,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来。”

    李匡的奏疏在朝臣中传阅,李匡更贪心,要把西洋画的一切都吞进去,起源彻底改了。

    若有人不信?那就让所有孩子们玩命学,把东北画发扬光大,过个几百年,不信也不行了。

    重点是,皇帝手里有一些西洋名画,只要赐给东北,那么就有源头了。

    “朕以前没发现,这李匡是个营销天才啊。”

    “以前朕还觉得他只会打仗。”

    “没想到,在东北几年,把东北旅游做起来了,现在开始给东北创造历史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摸着下巴。

    其实东北六省发展很快,人口突破了1.3亿,但李匡和赵辅都不知足,六省养活三亿人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“陛下。”

    姚夔晃晃悠悠站起来:“其实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,不是李匡,而是陶成。”

    “陶成想把贵州打造成音乐之都,想把钢琴、小提琴、吉他都贵州的起源地。”

    “贵州百姓本就能歌善舞,有乐器加持,如虎添翼。”

    陶成也是侯爵了,他在贵州十几年了,当督抚也有几年了,可以说是稳定贵州的基石。

    “陶成不是武将吗?武将也读书了?”朱祁钰诧异。

    姚夔翻个白眼:“武将怎么不能读书呢?老臣当时就觉得陶成这个提议好,结果李匡要建金字塔,还要把吉他的起源地定在吉林,这就让老臣头疼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就把钢琴和小提琴放在贵州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笑道:“李匡和陶成的提议好啊。”

    “大明抢回来这么多东西,自然要化夷为汉,看看这些年大明从各地书籍里,翻译出来多少舶来词?”

    “词汇量法丰富是好事,好东西自然越多越好。”

    “朕还打算再颁布一本景泰词典呢。”

    景泰十三年,改《字汇》,为景泰字典,用字母和偏旁部首来查询。

    景泰十九年,颁布景泰词典。

    景泰二十年,又颁布景泰辞海。

    景泰二十五年,又颁布景泰大辞海,这是古今第一部最完整的辞海,通篇两百万字。

    秀才以下用字典就够用了,想考进士,就得钻研景泰辞海,想研究文学,就得研究景泰大辞海。

    现在就是说字母是大明的,都没人跟大明犟。

    希腊的一切,现在都是大明的,希腊都没意见。

    “陛下,可是景泰大辞海有瑕疵?”王复皱眉问。

    景泰大辞海,汇编了所有翻译过来的舶来词、舶来句,又增加了几千条成语、歇后语,还有名人名言。

    总结成语,从景泰八年就开始了,皇帝觉得成语太少,又从古文当中开始总结,耗时十六年,新总结出来7200条成语。

    “朕觉得词汇量不够呀,近来又得到了很多新书籍,翻译过来一些词汇,都要汇编进入辞海的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笑道:“以后十年增补一次辞海,成语总结不要停止脚步,古人典故那么多,得让后人都知道。”

    “舶来词,好的也要列入成语当中,典故就编呗,要发挥想象力嘛。”

    “好的东西,就要不停吸纳进来,这才是汉文化的本质。”

    “华夏最不缺的就是历史,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,什么东西不能塞进去?没有就往先人头上安,反正都是自己的祖宗,越优秀越好。”

    话说回来。

    “从即日起,西洋画改名为东北画,西洋乐器改为西南乐器。”

    “中枢珍藏的西洋名画,在哈尔滨建一座博物馆,珍藏起来,博物馆开放给世人,让人来欣赏,东北祖先的瑰宝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主打的一个不要脸。

    朝臣觉得有点牵强了,大明还有很多西夷在效力呢,让他们怎么看?

    跪着看!

    “陶成这个提议也好,乐器之都。”

    “每个省份,都要有自己的特色,甚至,每个府,每个县,是不是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呢?”

    “让各地布政使想一想,当地有什么特色?汇总上来,在城门上雕刻出来,让世人记住。”

    “对了,朕明年会派十万画师,把大明一山一水,一草一木全都给朕画下来。”

    “朕会从所有画作中,挑选出一幅来,当做各省的特色,列入教本之中,让天下人看看,大明的壮丽山河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笑道:“然后,朕要建一个美术馆,将所有画列于墙壁之上,让世人进来参观。”

    办一个美术展,收钱的。

    王复微微一愣:“免费的?”

    “你傻呀!十万画师车旅费多少钱?你想让朕亏死呀?一座美术馆,又得花多少钱建成?能不收费吗?”

    就知道您没这么好心!

    王复觉得就是皇帝处处提钱,搞得天下人都想搞钱,仁义礼智信都给忘没了!

    不过大明现在是真有钱啊。

    “诸卿,美术馆其实各地都可以办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发现了商机:“大明传世画作这么多,又从西夷买回来那么多,束之高阁,是不是太浪费了?”

    “陛下呀,那些名画一旦展览,万一磕碰损坏,毁掉了画作可怎么好啊?”

    王复急了:“再说了,这世上高雅的人有几个?能看懂的有几个?”

    “您也说了,民间更喜欢西洋画,看不懂中国画,他们来不就图个热闹,还不如去看那些没文化的三俗画呢!”

    朝臣跟着吵起来了。

    都说这些东西,是给高雅的人看的,普通人看不懂也没资格看,就像京剧,在他们眼里都是垃圾,在普通人眼里那也太高大上了。

    审美存在着巨大的差距,这东西不皓首穷经的读书,根本弥补不来。

    “朕就随口一说,您别着急啊。”朱祁钰笑道。

    我能不急吗?

    我不反对,您肯定得办,您为了钱,什么干不出来呀?

    “用玻璃罩罩上,让人隔着玻璃看,怎么样?”朱祁钰问。

    王复不停摇头:“名画传到现在不容易,任何损失都是无法承受的。”

    “您非要办画展,民间画师遍地都是。”

    “让他们画一幅假的,放在美术馆里,随便看,反正都看不懂,附庸风雅之徒罢了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翘起大拇指:“还得看王卿,这样一来,钱收了,名画不损失,好办法。”

    王复翻个白眼,您可当个人吧。

    “传世古董,也能走这个路子呀。”

    朱祁钰眼睛一亮:“诸卿,不如朕出面,纠集民间商贾,开一个博物馆,收门票赚钱呀!”

    “陛下,合着您一分钱都不想出?”王复算服了。

    “朕的钱得用在国家大事上呢,再说了,办美术馆收门票,多久才能收回成本呀,你傻不傻。”

    朝臣都无语了。

    您办联赛修建场馆,知道民间怎么骂您吗?

    您不愿意做长线投资,人家商人就愿意呀?您把刀架人家脖子上,逼着人家掏钱,真没您这样做生意。

    “这是好办法呀!”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