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章 残本-《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而且这种情况往后几十年都是常态。所以近代中国的科学家们英文一个个都好得出奇,实在是被逼的。

    当然了,在李谕曾经的时代,理工类学生英文也是必备工具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呀!

    天津占了港口近的便宜,收到海外邮件的速度也最快。这天傅增湘又找到李谕,

    “托唐绍仪道台的委托,从港口恰巧看到一个你的海外包裹,截下来专门拿来。”李谕看了看发货地址,是从斯德哥尔摩寄过来,打开后,里面是厚厚的二十几本第二版《分形与混沌》。

    这些书漂洋过海,运费都要比书本身高不少,所以列夫勒干脆一次性尽可能多寄了些。

    傅增湘看到包裹中竟然是书籍,好奇道:“这就是先生震惊西洋的学术着作?”李谕说:“是我写的。”傅增湘说:“我可是个超级书痴,能不能用一本古籍与先生换取一本?”李谕知道他是个大藏书家,笑道:“我送先生一本就是。”傅增湘摇摇头:“在我们藏书圈里,相互馈赠交换是常有的事,我怎么能白拿先生的书,更何况又是一本扬我国人精神的书。”李谕说:“只可惜此书是英文版,要不回头我找书社刊印一批中文版给你。”傅增湘说:“没有关系!实话说,一来我的双鉴楼中目前尚无外文原版书籍;二来即便是中文版本,我也根本看不懂。”

    “说的也是,”李谕取出一本书送给他,

    “那就直接给你英文原版吧。”傅增湘接过书,反正也看不懂内容,所以并不着急翻阅,而是看起了书籍本身,他说道:“好奇怪,这本书的书嵴竟如此薄,似乎并没有线。”李谕说:“这是西方最新的胶装技术,不需要线就可以成册。”

    “如此神奇!”傅增湘越把玩越爱不释手,恨不得拆开书嵴看看到底是怎么装订起来的。

    李谕对胶装书当然早就司空见惯。不过确实现在不管中外,绝大部分的书籍都是通过线装的方式,而非后世的胶装。

    如今书籍比后世昂贵的一大原因也在于此。胶装可以使用大规模流水线,但线装的速度就要慢多了,成本也要高许多。

    八年前胶装技术才刚刚诞生,直到三十年后才开始大规模推广。但瑞典皇家科学院作为科研机构,显然对新兴技术更感兴趣,所以特意嘱咐出版社采用了胶装方式。

    只不过此时的胶装书,价格依然还没有那么便宜。而且档次感上也稍弱于线装书。

    新技术的推广总归也是需要时间嘛!傅增湘感觉淘到了宝:“回去一定要同书友好好鉴赏一番!”过了几天,没想到傅增湘果然又来找到了李谕,他手里拿着一本古籍:“这是册宋刻本《史记》残本,礼尚往来,送给先生。”李谕知道宋刻本的价值,在藏书界几乎是金字塔尖的存在。

    摇手道:“太贵重了!相差一千年的历史,你这已经不是礼尚往来了。”傅增湘却说:“非也!我那些朋友都知道我‘喜新厌旧’,有了好书手里没钱只好拿旧书换,而且我并不认为先生书的价值低。如果老是想着这些老旧的书,而没有新思想、新书籍面世,恐怕这些珍本、善本也保不住。先生作为国之栋梁,用此书换取先生先进的科学学问并没有任何不妥。”可李谕还是觉得收不得,一再推脱。

    傅增湘只好又说道:“实际上我也是存了私心,将此书给先生希望先生日后可以帮个忙,”李谕说:“有什么需要的傅先生但讲无妨,这么客气干什么?”傅增湘看着手中的宋刻本《史记》残册说道:“其实这本书并非我所藏,而是最近刚从湖州陆氏购得。先生可能有所不知,湖州陆心源皕宋楼乃我中华四大藏书楼中宋元刻本最多的一处。可惜陆心源先生八年前过世,陆氏子孙又拿出家中钱财赈济灾民,导致经济拮据,陆家已经几乎无力看护藏书楼。陆氏如今式微,只好准备卖出皕宋楼所藏书籍以度过难关。不过皕宋楼所藏书籍价值太高,无人可接,听唐道台说,已经被日本人盯上。”李谕惊道:“日本人?”傅增湘叹了口气:“这本宋刻本《史记》残册就差点被日本人岛田翰买走,好在我通过朋友知道后,立马举债买下。”历史上,明年陆心源的儿子就会开始登报寻求买家,准备卖出皕宋楼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