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陆奕庭进组之后,拍摄计划就集中在替死鬼余处长的身上。 先把陆影帝的戏赶着拍完,让陆影帝早早杀青。 相较之下,白鹿的戏份就轻松多了。 楚澜和余处长的对手戏,不算多。 性格冷酷,为人更是以工作为主的楚澜,和保密局上下的关系都不远不近,除了工作需要,私下里没有过多的接触。 连山本和保密局的局长都在背后说,楚澜就是个工作狂,满脑子只有工作。 长衫袖舞的季雨浓,不但是保密局的花蝴蝶,她在哪儿都是花蝴蝶。 黎咏诗和陆奕庭的对手戏,才是最多的。 除了最后身份反转‘余处长’死而复生,余处长其他的戏份,都是活在楚澜和季雨浓的回忆之中。 是她们俩联手把余处长推出去做替死鬼的时候,随着她们俩的讲述,电影使用了插叙的叙述手法。 《是你吗》的原著,也使用了大量的插叙和倒叙。 回忆和自述不断的交叉。 同样一件事,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,用不同的视角来看待,感观就截然不同。 不看到最后一章,读者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楚澜和季雨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卧底。 把悬疑感和神秘感拉满。 直到大结局的时候,读者才反应过来:卧槽,合着这俩女的身份都有问题啊! 所以原著小说的标签,头一个就是‘反转’。 反转的不单单是余处长的身份,更是整本小说的内容。 电影则是采用了双线的叙述方式,分别从楚澜和季雨浓的视角,穿插着倒叙和插叙来讲这个故事。 这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底,经验稍微欠缺一点点,电影观感就会非常凌乱,觉得东一榔头西一棒槌。 刚才还在说这件事,下一个镜头,就扯到另外一件事了。 莫名其妙的很。 但这种并线叙述,穿插着倒叙和插叙的手法,是张一峰的看家本领了。 绝对不会让观众觉得乱,觉得莫名其妙,只会把紧张感和悬疑感,彻底拉满。 看完整部电影,只会让观众直呼过瘾。 楚澜和季雨浓单独受审的戏,白鹿和黎咏诗基本上已经拍完了。 两个人终于不用每天化好几个钟头的受伤妆,浑身是血,戴着沉重的手铐脚链坐在不见光日的牢房里,拍审讯的戏了。 可以美美的拍其他的戏,受审的戏拍太多,两个女主演在精神方面,真的太累了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