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章宋军子弟兵传统(求月票)-《朕即大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苏轼可不仅仅有决心,有毅力,同样他具有无与伦比的才干。

    面对洪水蔓延,他亲自设计了一套抗洪工程,设计水平极为专业高超。

    只要数千人就能实现:“分缆城下,以杀河之怒”。

    这在滔天洪水中简直如同神技。

    不过难点在于,完成这项抗洪工程,需要数千人。

    受制于大宋强干弱枝的国策政策,地方要人没人,要钱没钱。徐州几乎都没有独立抗灾能力。

    绝境之下,苏轼连夜划着一条小船,紧急赶往禁军武卫营营地,    请求禁军派兵抗洪。

    但要知道,    大宋对对军权抓得极严,禁军只受皇帝直接指挥,没有皇帝给枢密院下旨调兵,任何人,包括殿前司都指挥使、侍卫亲军马军司、步军司都指挥使都没有权力私自调兵,苏轼这个地方知州更无权征调军队。

    这是太祖皇帝定下的铁律,敢犯此制者,唯有剑耳!

    但苏轼不顾生死安危,在武卫营中声嘶力竭,声情并茂地请禁军将士们出兵抗洪。

    终于,武卫营被苏轼不顾个人安危的热忱之心感动,全军将士慷慨激昂地表示:

    “太守尤不避涂潦,吾侪小人,当效命。”

    于是这次黄河泛滥,也是在军队效命中,守卫了方一安宁,挡住了水患泛滥,实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壮举。

    在这个封建时代,一位地方文臣,能够成功指挥军队抗洪抢险,造福百姓,堪称是一件远超时代的壮举。

    也正是因为有苏轼开先河,赵桓下令宋军不计代价,必须堵住黄河决堤,才在朝廷中十分顺利的通过,没有引起任何物议。

    大宋或许曾经因为重文轻武轻贱了禁军,但禁军中忠贞热忱的将士却一直在全力守卫着这个国家。所以才会在国难时涌现出岳飞、韩世忠这种忠肝义胆,尽忠报国的将士。

    不过,苏轼虽然在地方治水大获成功,不论治理徐州还是治理杭州都彻底解决了当地的水患,但其在朝廷的影响相对有限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