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章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祸患的方法-《朕即大宋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似乎有中原王朝以来,北方胡虏都是中原王朝的心头大患。

    一代代中原英杰都想着要怎样抵御胡虏的入侵,仿佛这是一个无法根治的死节。

    如果穿越到秦汉,赵桓还真不好说,必须要小心翼翼,培养国家精神,贯彻国家武德,建设精锐大军,然后还要配合以外交、羁縻,才有可能解决。(一如大孟神武皇帝张瑞)。

    这是由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两者的属性决定的。只要农业文明无法跨越400毫米等降水量线,将势力扎稳在北方草原,那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就是个无法根治的死节。

    但穿越到大宋,这一切就完全没有那么复杂了。一切的问题,    都能够一个方法轻松破解。

    那就是把文明往前推动一步。

    游牧文明是农业文明的死敌?

    戎狄炽强,    为患北疆?

    那来跟工业文明试试?

    当游牧铁骑南下,遇到一个强大的工业帝国。

    那画面简直……惨烈的不忍直视。

    当工业文明出现那一刻,    所谓的漠北,所谓的北方游牧民族,就再不配谈什么“劲兵骁将强于中国”了。

    能歌善舞才是他们的民族特点。

    不要跟工业帝国强大的动员能力比军事实力,更不要用弓剑刀枪尝试去冲击工业帝国先进的火器阵线。

    因为赵桓有这份规划,所以关注点与一众大臣们略有不同,更加在意整体粮食产量。

    杨时眉头微蹙,思考了片刻,认真的回道:“官家,我大宋幅员辽阔,疆域万里,各地粮食产量差异极大。如陕西、永兴军、秦凤路等地,粮食产量略低,亩产只有两石左右。”

    “而在成都一带,据闻粮食产量最高能达到七八石。”

    “我朝最受人景仰的千古名臣,范文正公,知苏州时,曾在《答手诏条陈十事》中详述,苏州一州之田,系出税者三万四千顷。中稔之利,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。这是精米,在大宋任何地区基本都是稻子二石折米一石。”
    第(2/3)页